全国服务热线 13803709796

商品鹅几种常见病防治

发布:2011-06-27 09:11,更新:2010-01-01 00:00

一,小鹅瘟;本病是主要发生于雏鹅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引起精神萎顿,严重腹泻,急性死亡。特征性的病变为严重的肠道发炎,肠黏膜坏死脱落,形成香肠样栓子,堵塞肠管,本病是严重危害养鹅业的一种传染病。

【病原体】本病的病原体为小鹅瘟病毒,病毒存在于本鹅的脑、肝、脾、肠内容物以及其他组织中。本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加热至56度3小时以上才能灭活,在零下20度时,活力可持续2年以上。

【诊断要点】(1)流行特点;在禽类中有鹅易感,其他禽类不感染。在自然情况下,主要发生于3~20日龄的雏鹅,3周龄以上雏鹅发病率逐渐降低,成年鹅对病毒有较强抵抗力。发病日龄愈小,死亡率愈高,以10日龄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Zui高,15日龄以上的雏鹅比较缓和,半数可能自行康复。据近年报道,本病的发病日龄日趋增大,已有往常的3~20日龄延至目前的30~60日龄,甚至有73日龄鹅发生本病的报道。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病鹅和带毒鹅是主要传染源。与病鹅直接接触或接触被病鹅的排泄物沾污的饲料和饮水,都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种蛋传播。(2)临床特征;潜伏期为4~5天。日龄较小(7日龄内)的病雏鹅,常不出现任何症状,在1天内突然死亡。(日龄较大7~15日龄的病雏鹅,病程较长2~3天),首先表现精神沉郁、缩颈、步行艰难,常离群独处。继而食欲废绝,严重腹泻,排出黄白色或绿色水样混有气泡的稀粪。喙前端色泽变深,鼻液增多。病鹅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临死前常出现颈部扭转,全身抽蓄或瘫痪等神经症状。病鹅通常在出现症状后12~48小时死亡。在疫病流行的后期或是日龄较大的病鹅,症状比较轻微,以食欲不振和腹泻为主,病程也较长,常可延长到1周以上,少数病鹅可自然康复。(3)剖检变化;病变主要在消化道,特别是小肠部分。急性病死的雏鹅,是鹅直肠粘膜充血,呈弥漫性充血、出血,表面附有多量黏液。10日龄以上且病程在2天以上的病雏鹅,肠道特别是靠近软黄柄和回盲部的肠段,外观上变得极度膨大,体积比正常肠段增大2~3倍,质地坚实,像香肠一样,将膨大部肠壁切开时,可见肠壁变薄,肠腔中充塞着一种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凝固栓子状物,将肠腔完全堵塞。栓状物干燥,切面中心是深褐色的干燥肠内容物,外面包裹着由坏死肠粘膜和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所形成的厚层的灰白色伪膜,这些栓塞物均不与肠壁粘连,易从肠腔中取出,这是小鹅瘟的特征性病变。病鹅的肝脏肿大,呈深紫色或黄红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暗绿色胆汁。

【防治措施】1、疫苗接种;雏鹅出壳后要不要防小鹅瘟疫苗?什么时间防小鹅瘟疫苗?一直是许多养鹅户迷茫的地方。养鹅(户)场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进行小鹅瘟的预防;(1)如果种鹅小鹅瘟防的好,种鹅抗体水平比较高的话,小鹅出壳后不要打小鹅瘟活疫苗。因为这时小鹅有母源抗体的保护可以抵抗小鹅瘟的感染,并且母源抗体能中和活疫苗中的病毒,使活疫苗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导致免疫失败。到一周龄时再打一次小鹅瘟血清可有效控制小鹅瘟的发生。(2)如果种鹅没防小鹅瘟或种鹅小鹅瘟免疫时间已超出150天,可采用两种方法有效预防小鹅瘟;一是在小鹅出壳后1~2天内注射小鹅瘟疫苗,注射后7天内应严格管理,防止未产生免疫力之前因野外强毒感染而引起发病,7天后免疫力雏鹅产生免疫力,基本可抵抗小鹅瘟病毒感染。二是在小鹅出壳后注射小鹅瘟血清,5~7日龄时再打小鹅瘟疫苗或再打一次小鹅瘟血清,如果是疫区连打二次小鹅瘟血清,鹅群基本可以控制小鹅瘟的发生。(3)种鹅免疫;种鹅在开产前15~20天,用小鹅瘟弱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注射,种鹅免疫时间超过4~6个月,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鹅的保护率有所下降,种母鹅应经行再次免疫。2、不从疫区引进鹅苗和种蛋,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如果确实需要从外地购进鹅苗和种蛋时,必须了解供应鹅苗和种蛋的鹅场(地区)有无小鹅瘟流行,以往输出雏鹅有无发病,母鹅群是否接种过小鹅瘟疫苗等,以便采取相应预防措施。3、发病时的控制措施;对已发病鹅场应采取严格的封锁和隔离措施,把疫病控制在Zui小范围内,防止疫情的扩大蔓延。对无治愈希望的病雏,应集中淘汰,尸体应焚烧或深埋,不准到处乱丢。对发病的和暂无临床表现但与病雏接触过的假定健康雏,应逐只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或干扰素,除重症病雏外,发病初期的病雏,一般治疗1~3次后,治愈率可达85%~95%。

二,鹅副黏病毒病是有鹅副黏病毒引起的各种年龄鹅均可感染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神经沉郁,食欲减退,体重迅速减轻。拉水样稀粪,并出现扭颈、转圈等神经症状。病理变化特征是脾脏和胰腺呈现灰白色坏死灶。消化道粘膜有坏死、溃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98%,是养鹅业的大敌。

【病原体】本病的病原体为禽一型副黏病毒,病毒存在于病鹅的脾、脑、肝、肺、气管分泌物、卵泡膜以及肠管和排泄物中。本病毒抵抗力不强,干燥、日光及腐败容易死亡。在室温或较高的温度下,存活时间较短。存在于病死鹅体内的病毒在土壤中能存活1个月。常用消毒药物如2%氢氧化钠溶液、3%石炭酸溶液和1%来苏儿等,3分钟内均能将本病毒杀灭。

【诊断要点】1、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鹅都易感染,但主要发生于15日龄至60日龄的雏鹅。鹅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发病率为40%~,平均为50%~60%,死亡率为30%~50%,严重者可达90%以上,通常15日龄以上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高。产蛋种鹅除发病死亡外,产蛋率明显下降。本病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各种品种的鹅均可感染,鹅群发病之后2~3天,邻近的鸡群也可受到感染而发病,死亡率可达80%。本病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若引起了病鹅群,病鹅的鼻液及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用具和孵化器等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来源。

2、临床特征;病鹅初期精神沉郁、萎顿、无力,常蹲着,体重减轻,少食或不食,但饮水量增加,不愿下水,即使人为强赶其下水,也只浮在水面,顺风飘浮,很快挣扎上岸蹲伏。后期出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尤其在饮水后更明显,10日龄左右雏鹅常出现甩头现象。发病雏鹅排白色或灰白色稀粪,随着病情发展,排出黄色、暗红色或墨绿色稀便或水样便。部分病鹅可出现甩头、咳嗽等症状,耐过的病鹅经7~10天可逐步恢复,但生长受阻。3、剖检特点;特征性病变主要在消化道。病鹅的腺胃及肌胃充血、出血,肠道黏膜上有淡黄色或灰白色芝麻粒大小至小蚕豆粒大纤维素性坏死性结痂,剥离后可见出血面或溃疡灶,部分病鹅的食道特别是下端也有散在芝麻粒大小的灰白色或淡黄色易剥离的结痂。盲肠扁桃体肿大,明显出血,盲肠和直肠黏膜上有同样的结痂病变。肝肿大,淤血,质地较硬。脾脏肿大,有芝麻粒至绿豆大的坏死灶。淤血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心肌变性。这些脏器的坏死灶都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防治措施】鹅副黏病毒属于禽副粘病毒一型,该毒株对鸡和鹅均有致病力,因此,鸡群必须与鹅群严格分开饲养,避免疫病相互传播。鹅场要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加强消毒工作。1,疫苗预防;使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无论对雏鹅或种鹅,均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对新购进的雏鹅立即注射鹅副粘病毒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免疫种鹅产蛋所孵出的雏鹅具有一定的母源抗体,初次免疫在7~10日龄,用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剂,接种剂量为颈部皮下0.5毫升每只,若种鹅未经免疫接种所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鹅,则无母源抗体,首免应在2~7日龄,2个月后再免疫1次。留种的鹅群在7~10日龄时进行首免,2个月进行二免,产蛋前2周进行三免。2,用鹅专用干扰素;对已发病的鹅群可使用鹅专用干扰素进行控制,连用3天,效果更好。



其他新闻

    联系方式

    • 地址:商丘 虞城县李老家乡蒯口村南
    • 邮编:476100
    • 电话:(0370)
    • 联系人:侯纪勇
    • 手机:13803709796
    • 传真:86 0370 3862888
    • Email:1383709796@139.com